“青山常运步。”
这是道元引自(北宋沂州)芙蓉道楷禅师的话。此时,道元的脑海中可能浮现出了那些亚洲的山脉,山里的小径他曾行走多年。这些山峰高达三千到九千英尺,呈烟蓝色或蓝绿色,大部分被树木覆盖着。它们可能是中国南部海岸陡峻叠嶂的山峰,十三年前他曾在这里居住修行过。(这些纬度的林线接近九千英尺,阿尔卑斯山区的林线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。) 而且,他行走了几千英里。(“心者,参究赤足行走之道也。”)
若凝着山之运步,则自己之运步尚不知也。
道元并不关注“圣山”,也不觉得朝圣、修行同道、荒野有什么特别。在他看来,山脉和溪流是这片土地的自然进程,涵括所有的存在、作用、本质、行为、缺失。它们是有与无的共存。我们是什么,它们也是什么;它们是什么,我们也是什么。对那些能直接看到事物本质的人而言,神圣的观念只是错觉和障碍。它分散我们的注意力,是我们不能看清眼前之物:绝对真如。根、茎和枝都是一样参差不齐。既没有等级差别,也没有一律平等;既没有玄妙高深,也没有浅薄平庸;既没有超群的天才,也没有迟钝的胜者;既没有桀骜不驯,也没有俯首帖耳;既没有束缚限制,也没有自由自在;既没有自然生成,也没有人工造作。从整体上看,每一个都是非常脆弱的自我,即使与所有这些方面联系起来,情况也是这样,甚至正因为与所有这些方面联系起来,情况才是如此。
这个(万物的)本体,真如,是自然的本质之本质,是荒野中的野性。
因此,青山走向厨房,回到商店,走到桌前,来到炉火边。我们坐在公园的长椅上,任凭风吹雨打,全身湿透。青山走出去把另一枚硬币放进停车计时器中,然后继续走向 7-11 便利店。青山走出了海洋,托起天空,一会儿,又滑入水中。
by 盖瑞·斯奈德《禅定荒野》P114